张江集电港--华虹半导体的故事
时间:2023-12-02 点击:341
华虹公司登顶目前年内最大IPO
8月7日,华虹公司正式登陆科创板,IPO发行价52元/股,开盘即上涨13.23%,市场用巨大的热情欢迎了这家国内半导体行业的“巨无霸”。
华虹公司本次IPO募集资金212.03亿元,是今年以来A股最大IPO,同时也是科创板史上第三大IPO,募资额仅次于此前中芯国际的532.3亿元和百济神州的221.6亿元。
华虹半导体有限公司(简称: 华虹半导体,股票简称:华虹公司)成立于2005年,位于上海张江。
关于华虹半导体,背后有着一段故事。
1995年,中国电子工业迎来有史以来投资规模最大、技术最先进的一个国家项目,而上海华虹集团是主要承担企业之一。1996年,华虹集团和日本电气株式会社(NEC)联合发起成立了上海华虹,并引进国内第一条8英寸半导体生产线。
然而,合资新厂刚开始建立,全球半导体行业却进入低谷,彼时海外工厂都在降低产量或停止新厂建设。反复权衡后,华虹依旧坚持建设,仅用了18个月完成了工期。据《上观新闻》报道,1999年,华虹NEC浦东新厂建成投产,实现规模月产2万片。
华虹新厂建好后,正好赶上了半导体行业新一轮周期。因此,华虹很快就实现盈利。刚开始那几年,华虹先靠着生产DRAM存储芯片起家,后来因DRAM市场低迷,便于2003年前后转型做晶圆代工厂。
直至2005年,华虹NEC重组成立华虹半导体,后来于2014年10月在港交所上市。期间,华虹一直在8英寸产线的低制程工艺上摸索,到了2018年,华虹12英寸生产线建成投片,正式完成“8英寸+12英寸”工艺产线布局,并将制程能力提升到55nm。
值得一提的是,集成电路代工企业在技术上通常有两条战略发展路线,一条是沿着“摩尔定律”不断微细化发展,一条是沿着“超摩尔定律”发展特色工艺。而华虹半导体不靠制程取胜,而是专注于成熟制程领域的特色工艺。
走过20余年,华虹半导体已经成为了中国大陆第二大、全球第六大晶圆代工厂,和中芯国际并称“中国半导体双雄”。在业务上,华虹半导体可以提供嵌入式/独立式非易失性存储器、功率器件、模拟与电源管理、逻辑与射频等多元化特色工艺平台的晶圆代工及配套服务。
华虹半导体现拥有三座8英寸晶圆厂和一座12英寸晶圆厂。根据IC Insights发布的2021年度全球晶圆代工企业的营业收入排名数据,华虹半导体位居第六位,也是中国大陆最大的专注特色工艺的晶圆代工企业。截至2022年年末,上述生产基地的产能合计32.4万片/月(约当8英寸),总产能位居中国大陆第二位。
值得一提的是,在全球排名前50名的知名设计公司中,超过三分之一与华虹半导体开展了业务合作,包括IDM和Fabless模式下的知名客户,其中多家与华虹半导体达成研发、生产环节的战略性合作。
2020年至2022年,华虹半导体的营收分别为67.37亿元、106.3亿元和167.86亿元;归母净利润则分别为0.51亿元、16.6亿元和30.09亿元。
2023年第一季度,华虹半导体的营收为43.74亿元,同比增长14.9%;归母净利润为10.44亿元,同比增长62.74%。
华虹半导体预计,今年上半年的营业收入区间约85亿元至87.2亿元,同比增长7.19%至9.96%;预计可实现的归母净利润区间约12.5亿元至17.5亿元,同比增长3.91%至45.47%。
为何是张江?
“中国芯片看上海,上海芯片看张江”一语道出了张江集成电路产业的重要性。
如今漫步在张江,芯片公司随处可见。从上海地铁2号线张江高科站出发,步行不到一公里就可到达上海微电子港、中兴研发大楼,继续再沿着祖冲之路往东走,可以看到中芯国际、华虹集团等集成电路领域的龙头企业。而往广兰路方向走去,在吕家浜河两侧的张江集电港附近,坐落着上海微电子装备集团、紫光展锐、格科微电子、英伟达等芯片企业。
目前,张江已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约500家。数据显示,2022年,张江集成电路产业销售收入超过2000亿元,占上海市集成电路产业比重约66%,战略地位已不言而喻。
与此同时,来自张江的芯片上市队伍日益壮大。2022年,上海新增49家上市企业,浦东新区新增上市企业最多,共有21家,其中19家位于张江科学城,翱捷科技、思特威、钜泉科技、伟测科技、华岭股份等5家公司隶属集成电路行业。
今年7月初,证监会同意泰凌微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注册申请,距离上市仅一步之遥。6月,车规级芯片龙头公司芯旺微电子在上交所递交招股书。
筚路蓝缕,几经寒暑。从一座晶圆厂,到一座“芯”城,张江用了30多年的时光,把集成电路产业锻造成一张国产“硬名片”。如今,张江芯片故事仍在续写。
综合编辑自:投资界等